美國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關稅的政策於4月3日正式生效,猶如一場"寒風"席捲整個汽車產業。這項涉及乘用車、輕型卡車及關鍵零部件的關稅措施,正在引發從製造商到消費者的全產業鏈震蕩,短期銷量激增的表象下,隱藏着行業深層次的生存危機。
車企巨頭的"關稅之痛"
國際汽車巨頭首當其衝,斯泰蘭蒂斯集團預計將面臨70億美元關稅重壓,導致2025年盈利驟降75%。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在致員工信中坦言,關稅衝擊將貫穿產業鏈各個環節。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等高端品牌在內的多款車型,其生產基地主要分佈在加拿大和墨西哥,這些"近岸生產"模式正遭遇嚴峻挑戰。
消費市場的"末日狂歡"
關稅生效前出現戲劇性一幕:美國消費者瘋狂搶購導致車市短期火爆。數據顯示,福特3月銷量增長10%,現代增長13%,通用第一季度銷量激增17%。但這波"末日狂歡"難以持續,安德森諮詢公司預測,未來每輛車將漲價4000-10000美元,購車優惠取消,低端車型可能退出市場。
行業未來的"生存危機"
考克斯汽車諮詢公司已將2025年美國汽車銷量預期下調4.3%至1560萬輛。密歇根州汽車協會正緊急呼籲政府重新考慮對加墨產汽車的徵稅政策。更嚴峻的是,由於零部件關稅的連鎖反應,即便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也難以逃脫漲價命運,整個行業正面臨"成本飆升-需求萎縮"的惡性循環。
總結
這場關稅風暴正在改寫美國汽車行業的遊戲規則。短期搶購潮掩蓋不了長期需求受挫的危機,從豪華品牌到經濟車型,從進口車到本土製造,整個產業生態都面臨重構。當"關稅寒冬"真正來臨之時,沒有哪個市場參与者能夠獨善其身,這場政策實驗的最終代價,或將由全體美國消費者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