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在最新決議中宣布維持利率不變,但罕見地同時警告「通脹和失業率上升的風險增加」。這一表態標志著美聯儲正面臨近年來最複雜的政策抉擇:一邊是居高不下的通脹壓力,另一邊是可能惡化的就業市場,而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又為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市場期待的降息能否如期而至?美聯儲的「觀望」策略還能撐多久?
一、政策聲明解析:經濟擴張下的隱憂
美聯儲在聲明中延續了對經濟「穩健擴張」的定性,但細節透露出更多矛盾信號。一方面,第一季度GDP下滑被歸因於企業和家庭「提前囤貨」導致的進口激增,暗示關稅政策已開始扭曲經濟活動;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穩固」和通脹「偏高」的措辭雖未改變,但新增了對「雙重風險」的明確警告——這是自2022年激進加息周期以來首次同時提及通脹與失業率的潛在威脅。
這種矛盾反映了美聯儲對經濟數據的困惑:儘管就業數據尚未顯著惡化,但部分行業(如製造業)的疲軟已初現端倪;而通脹雖較峰值回落,卻因能源價格波動和關稅加征再度承壓。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發佈會上強調「無需急於行動」,但市場嗅到了政策轉向的緊迫性。
二、雙重使命的「天平傾斜」:就業VS通脹
美聯儲的兩大法定使命——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正在走向對立。傳統上,失業率上升會促使降息,而通脹高企則要求緊縮。但若兩者同時惡化(即「滯脹」),美聯儲將被迫做出痛苦抉擇。
當前的核心矛盾在於:
通脹粘性:特朗普政府關稅若進一步擴大,可能推高消費品價格,尤其汽車、電子等進口依賴領域。
就業市場裂縫:儘管整體失業率仍低,但每周初請失業金人數已連續小幅上升,企業招聘意願降溫。
高盛分析師Ashish Shah指出,美聯儲的觀望態度「取決於勞動力市場是否明顯走弱」。若就業數據驟降,即便通脹未達標,降息也可能提前;反之,若通脹反彈,聯儲或被迫推遲寬鬆,甚至重啟加息預期。
三、市場與聯儲的「預期博弈」
決議公布后,美股短暫震蕩后收漲,美元指數先跌后升,收盤上漲0.64%,收報99.90;債市收益率下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0.7,收盤跌至4.27%。——這一反應凸顯市場仍押注7月降息。但美聯儲內部顯然更為謹慎:
點陣圖分歧:3月預測顯示官員們對年內降息50個基點存在共識,但近期部分鷹派委員開始質疑這一路徑。
鮑威爾的「拖延戰術」:其表態暗示,聯儲希望用時間換取數據 clarity(清晰度),尤其要觀察6-7月關稅對通脹的實際衝擊。
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的Seema Shah直言:「美聯儲已被政府政策逼入牆角。」特朗普若在加碼貿易戰,聯儲的獨立性將面臨更大政治壓力。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PIMCO) 經濟學家蒂芙尼·懷爾丁 (Tiffany Wilding) 表示,由於市場觀望態度以及通脹和失業率上升的風險,美聯儲將繼續關注未來數據,然後再調整利率。不過,她補充道,鑒於失業率上升且長期通脹預期保持相對穩定,美聯儲很可能會在9月份開始降息,並持續到明年。
四、歷史鏡鑒與未來路徑
回顧上世紀70年代滯脹時期,美聯儲在「保就業」和「控通脹」間的搖擺曾導致政策失效。如今,鮑威爾試圖避免重蹈覆轍,但工具箱已今非昔比:
工具局限性:降息可能刺激通脹,維持利率則加劇債務壓力(尤其商業地產和低評級企業債)。
外部變量:油價波動、財政政策、地緣衝突等均非聯儲可控。
Brandywine Global的Bill Zox警告:「若過早降息,美債收益率可能飆升,反噬經濟。」這意味着美聯儲的每一步都需精準拿捏市場預期。
結論:風暴前的寧靜?
美聯儲的按兵不動並非信心十足,而是對風險失控的警惕。未來1-2個月的關鍵數據(非農、CPI、關稅清單)將決定7月是否降息。對投資者而言,需警惕兩種情景:
「數據救贖」:若就業顯著惡化,降息預期升溫,風險資產或短暫反彈;
「滯脹噩夢」:若通脹與失業率同步攀升,市場將陷入股債雙殺,美聯儲的公信力恐受挑戰。
無論哪種結局,這場「雙重風暴」都已將美聯儲推向貨幣政策史上最棘手的十字路口。
ALLSPRING GLOBAL INVESTMENTS多資產解決方案負責人Matthias scheiber指出,「鑒於對關稅及其對美國經濟增長和通脹的影響的持續擔憂,美聯儲在利率方面採取了普遍預期的『觀望』態度。我們認為,聯儲下一個可能降息的窗口要到9月或更晚才會出現。聯儲自己預計今年只會降息兩次,而市場預計會降息三次。」
Matthias scheiber還指出,「利率市場目前預計,到2025年底,美聯儲將把利率降至3.6%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通脹與增長之間的取捨如何發展。經濟增長可能會繼續趨弱,而聯儲在理想情況下會希望降息以支持增長——但在短期內,物價上漲可能會讓這麼做變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