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8月7日),全球投資者的目光聚焦倫敦。英國央行即將在19:00(北京時間)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市場普遍預期將把基準利率從4.25%下調至4.0%。這將是自2024年8月以來的第五次降息,標志著英國正式進入"寬鬆周期"。然而,這場看似板上釘釘的降息背後,卻暗藏決策層的激烈分歧——一邊是持續疲軟的就業市場,一邊是居高不下的通脹壓力,英國央行正面臨"左右互搏"的艱難抉擇。
降息已成共識,但幅度存爭議
經濟疲軟倒逼政策轉向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領銜的多數派支持降息25個基點。這一決定主要基於兩大壓力:一是僱主稅上調導致企業用工成本激增,二是特朗普政府重啟貿易戰對英國出口的衝擊。最新數據顯示,英國二季度新增就業崗位創下三年新低,部分工廠甚至開始裁員。
鷹鴿兩派激烈交鋒
然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內部意見嚴重分裂:
"鴿派先鋒"要求更激進:兩名委員主張降息50個基點,認為經濟衰退風險已迫在眉睫;
"通脹鬥士"堅決反對:另兩名委員則呼籲暫停降息,擔心能源價格反彈和英鎊貶值可能將通脹推高至4%(央行目標的2倍);
中間派謹慎前行:多數委員堅持"漸進式降息",即每三個月調整一次。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與5月會議如出一轍,凸顯政策困境。
通脹幽靈不散,央行騎虎難下
民眾對物價的焦慮持續發酵
儘管英國央行自2021年5月起就與通脹纏鬥,但最新民調顯示,70%的民眾仍預期未來一年物價將加速上漲。這種"通脹心理"使得央行任何寬鬆舉措都可能被解讀為"放任物價",進一步加劇薪資-物價螺旋。
降息路徑迷霧重重
悲觀派(如Pantheon機構)認為:今晚可能是"最後一次降息",因通脹黏性遠超預期;
樂觀派(如Evercore投行)則預測:若就業數據惡化,9月或11月可能加速降息;
市場定價顯示:11月再降25基點的概率超60%,但2026年利率或維持在3.25%-3.5%區間,仍顯著高於歐元區(2%)。
英鎊陷入"暴風雨前的平靜"
亞洲時段,英鎊/美元匯率徘徊在1.3350附近,投資者屏息等待政策信號。技術面顯示:
關鍵阻力位1.3385(7月高點)若突破,或開啟反彈;
生死線1.3120(4月低點)一旦失守,恐引發恐慌拋售。
貨幣政策報告成勝負手
分析師警告,比起降息本身,市場更關注報告中的兩個關鍵詞:
是否刪除"漸進謹慎"表述?——暗示未來節奏變化;
對"通脹預期"的措辭強度——任何軟化都可能被視作鴿派信號。
北京時間20:30,貝利還將親自召開新聞發佈會。這場"鷹鴿大戰"的結局,不僅關乎英國房貸族和企業主的錢袋子,更將影響全球資本流向。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需警惕兩大風險:
若意外按兵不動:英鎊或短線暴漲,但股市恐遭血洗;
若釋放"寬鬆到頭"信號:債市收益率可能劇烈波動。
北京時間10:11,英鎊兌美元現報31.3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