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9月29日),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基準12月棕櫚油期貨合約FCPOc3未能延續反彈,在日內震蕩後轉而收低,最終報收于每噸4384林吉特,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2林吉特,跌幅為0.27%。這已是該合約連續第二個交易日收跌。從技術層面審視,日線圖上,布林帶軌道位於4355.18至4512.92林吉特區間,價格在中軌4434.05林吉特下方運行。MACD指標顯示,下跌動能雖仍存在,但其柱狀線有所收窄,暗示下行動力可能正在減弱。
市場驅動力:競爭油脂疲軟與本土庫存預期的角力
當日市場的核心邏輯在於外部關聯市場壓力與內部基本面預期之間的博弈。吉隆坡交易公司Iceberg X Sdn Bhd的自營交易員David Ng明確指出了這一雙重影響:「毛棕櫚油期貨因豆油價格走弱而收低。」這一判斷在具體數據上得到印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豆油價格當日下挫0.9%,同時大連商品交易所的主力豆油合約下跌0.51%,棕櫚油合約亦跟隨下滑0.35%。由於棕櫚油在全球植物油市場中需與這些替代油脂競爭份額,其價格走勢不可避免地受到拖累。
然而,市場的下行空間受到了明顯抑制。David Ng補充道:「對未來幾周庫存下降的預期,使得下行價格壓力受到遏制。」這一觀點構成了當前市場的關鍵支撐邏輯。市場參与者正密切關注即將發佈的數據,以驗證這一預期。船運調查機構預計將於次日(9月30日)發佈完整的9月份出口預估,而更為權威的馬來西亞棕櫚油局(MPOB)的9月供需數據則定於10月10日公布。這些數據將為庫存變化提供實質性證據。
宏觀環境與長期展望
宏觀環境方面,多項因素對棕櫚油構成短期壓力。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下跌,因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經由土耳其的原油出口恢復,加之OPEC+計劃在11月再次增產,增加了全球供應。疲軟的原油期貨削弱了棕櫚油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經濟吸引力。同時,林吉特兌美元匯率走強0.17%,使得以林吉特計價的棕櫚油對於海外買家而言成本升高。
儘管如此,行業權威分析師對中長期前景的樂觀判斷,為市場提供了底層信心。行業分析師Dorab Mistry預測,在2025/26年度,全球最大的植物油進口國印度的 edible oil 進口量預計將增長4.6%,達到創紀錄的1710萬公噸,這一增長將由其棕櫚油採購驅動。此外,知名行業分析師Thomas Mielke預計,鑒於供應趨緊,全球棕櫚油和豆油價格在2026年1月至6月期間有望每噸上漲100至150美元。這些長期觀點與當前市場的短期調整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指明了潛在的趨勢性方向。
綜合研判
總體而言,當前棕櫚油市場正處於多空因素交織的敏感階段。短期內,競爭油脂市場的疲軟、能源屬性的削弱以及貨幣因素的利空,共同構成了價格上行的阻力,導致市場連續收跌。然而,市場並未出現恐慌性拋售,其下行幅度相對有限,這清晰地反映出投資者對馬來西亞本土庫存即將轉入下降周期的強烈預期。對於專業交易者而言,未來幾個交易日的出口數據以及月中旬MPOB的報告至關重要,它們將是驗證庫存預期能否兌現、從而推動價格擺脫當前震蕩區間的關鍵。在市場確認新的驅動因素之前,這種上有壓力、下有支撐的格局或將繼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