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孚特,當美國對烏軍援陷入政治拉鋸戰之際,歐洲正以驚人速度重塑其防務自主格局。周四(3月27日)的巴黎峰會標志著歷史性轉折——法英兩國領銜的"歐洲意志聯盟"正式啟動軍事保障計劃,誓將烏克蘭軍隊鍛造成抵禦俄羅斯的"鋼鐵長城"。
1. 軍事賦能:打造百萬鋼鐵防線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峰會上強調,強化烏軍戰力是「未來安全的基石」。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透露,一支規模達50萬至100萬人的烏克蘭軍隊將成為戰後「第一道防線」。英法軍事代表團即將赴烏考察,為這支力量設計長遠發展藍圖。法國更豪擲20億歐元軍援,包括戰機與導彈等尖端裝備,展現「歐洲必須自主行動」的強硬姿態。
2. 保障部隊:北約東翼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英法密謀數周的「海陸空保障部隊」計劃引發震動。該部隊可能常駐烏克蘭境內,形成對俄威懾的「活體屏障」。儘管外交官透露更可能選擇「北約鄰國駐軍」的折中方案,但馬克龍直言「無需全體共識」,甚至放話「沒有美國也要推進」。這種單邊主義傾向,暴露出歐洲對美國戰略搖擺的深度不信任。
3. 聯盟博弈:新老歐洲的權力暗戰
峰會未達成具體成果的尷尬,折射出歐洲內部分歧。斯塔默雖宣稱各國認同「需加強支持烏克蘭」,卻迴避細節討論。馬克龍「意見不一才是常態」的發言,更將法德軸心與東歐國家的矛盾擺上檯面。這場沒有美軍坐鎮的防務會議,儼然成為歐洲主導權爭奪的微型戰場。
總結
當克里姆林宮的陰影籠罩歐陸,英法正以「保障部隊」為支點,撬動后美國時代的歐洲安全架構。無論是馬克龍「孤注一擲」的激進提案,還是澤連斯基眼中「比彈藥更珍貴的長期承諾」,都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烏克蘭已成為檢驗歐洲戰略自主力的試金石。這場沒有退路的豪賭,或將重新定義21世紀的大國角力規則。
英法推動在烏克蘭部署「保障部隊」,可能進一步激化俄烏衝突,甚至引發北約與俄羅斯的間接對抗。市場避險情緒上升,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可能獲得買盤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