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地區4月核心通脹率飆升至兩年新高,食品價格與政策補貼退坡的雙重壓力,令日本央行退出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路徑再添變數。在美國加征關稅衝擊全球需求、國內通脹黏性超預期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正面臨「保增長」與「抗通脹」的艱難平衡。4月30日的政策會議前夕,市場屏息關注這場「走鋼絲」式決策的最終走向。
一、通脹數據飆升與結構性壓力
最新數據顯示,4月東京地區核心CPI(剔除新鮮食品)同比上漲3.4%,遠超市場預期的3.2%,創2023年4月以來最大漲幅。這一關鍵指標被視為全國通脹趨勢的風向標,其背後推手直指新財年食品價格集中上調及政府電費補貼削減。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央行重點關注的核心通脹指標(剔除新鮮食品和燃料)同比攀升3.1%,連續兩月突破2%政策目標,顯示物價上漲動力已向更廣泛領域擴散。農林中金總研首席研究員南武志警告:「核心通脹至少在未來數月維持高位,央行政策轉向壓力持續累積。」
二、美國關稅衝擊與全球風險共振
日本央行政策制定的最大幹擾來自外部——美國加征關稅正引發連鎖反應。央行行長植田和男明確表示,關稅將通過抑制貿易、打擊企業信心、加劇市場波動三重渠道衝擊日本經濟,且「多數G20國家政策制定者對此深感憂慮」。消息人士透露,日本央行將在下周政策會議中下調經濟增長預期,並強調「美國關稅削弱全球需求」的風險。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緊急推出電費補貼等救市措施,瑞穗證券測算此舉或壓制核心CPI約0.4個百分點,但難以抵消關稅帶來的長期拖累。
三、央行政策路徑的「走鋼絲」困境
儘管植田和男重申「若基礎通脹向2%目標靠攏,將繼續加息」,但實際操作如履薄冰。一方面,國內通脹黏性要求加快緊縮步伐;另一方面,美聯儲推遲降息、美日利差擴大及關稅衝擊,迫使日本央行謹慎評估加息對脆弱經濟的衝擊。滙豐銀行指出,日本央行或被迫採取「慢加息」策略,政策利率在2026年底前恐難達1.0%。市場普遍預期,4月會議將維持利率0.5%不變,但政策聲明可能釋放「相機抉擇」信號,為夏季加息埋下伏筆。
四、政府與市場的「補貼博弈」
面對通脹與關稅的雙重夾擊,日本政府緊急重啟電費補貼,試圖緩解民眾生活成本壓力。然而,這類臨時性措施可能扭曲價格信號,延緩結構性改革進程。與此同時,企業端已顯露疲態——出口導向的德國經濟停滯預警、印度商業信心受關稅重創等案例,均為日本敲響警鐘。分析人士指出,若全球貿易摩擦升級,日本央行的政策獨立性將進一步受限,被迫在「抗通脹」與「穩匯率」間反覆權衡。
總結
東京通脹數據爆表,標志著日本經濟正式步入「高成本時代」。儘管日本央行加息大勢難逆,但美國關稅黑天鵝與全球需求疲軟,為其退出寬鬆政策蒙上厚重陰影。短期內,政策利率或維持不動,但植田和男「邊走邊看」的謹慎表態,暗示任何通脹數據超預期或關稅衝擊顯性化,都可能成為加息進程提速的導火索。這場「通脹阻擊戰」的成敗,不僅關乎日本經濟軟着陸,更將成為全球央行應對「滯脹困局」的關鍵觀測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