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市場正因特朗普政府政策反覆陷入動蕩,投資者迫切關注美聯儲將如何應對潛在危機。從關稅搖擺到股市波動,白宮的不確定性正考驗着美聯儲維穩市場的智慧,而歷史經驗表明,這個全球最重要央行手中握有系列"救市王牌"。
歷史工具箱待重啟
近期市場劇烈波動令人想起疫情初期,當時美聯儲通過零利率政策、數萬億債券購買和行業支持計劃力挽狂瀾。分析師指出,這些工具仍可隨時啟用,並已通過新機制得到強化。古根海姆投資宏觀研究主管Patricia Zobel強調,包括常設回購便利(2021年推出)、貼現窗口緊急貸款等在內的自動穩定器,已構成應對流動性危機的第一道防線。
謹慎的干預態度
儘管工具完備,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明確表態不急於干預股市波動。他認為當前市場雖受政策不確定性衝擊,但交易仍"井然有序"。這種克制態度背後,是對政策工具可能被誤解為貨幣刺激的謹慎——例如重啟債券購買既可能穩定市場,也可能被解讀為貨幣政策轉向。
爭議中的終極武器
前美聯儲理事史坦等專家指出,資產購買應作為"最後防線"。學界建議參考英國央行2022年應對"特拉斯震蕩"的經驗,建立"買入-賣出"臨時機制,將市場維穩與常規刺激區隔。不過在此之前,常設回購便利等自動工具可能率先發揮作用——該機制雖僅啟用過一次,但被視作預防流動性危機的關鍵設計。
總結
面對政治因素引發的市場動蕩,美聯儲正行走在政策干預的鋼絲上。從即用的自動穩定器到爭議性的債券購買,其工具箱既有短期應對手段,也暗含長期政策考量。正如鮑威爾所言,只要市場機制運轉正常,美聯儲更願作冷靜的旁觀者;但若危機重演,這個曾改寫金融歷史的央行,已然備好從常規到非常規的整套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