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華盛頓政壇再起波瀾,一場關於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去留的"政治颶風"在24小時內劇烈反轉。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白宮與央行的深層矛盾,更牽動着全球金融市場的敏感神經。
【風暴中心:特朗普的"解僱試探"】
閉門會議引爆火藥桶
據多位知情官員透露,特朗普在周二(7月15日)的白宮閉門會議上,突然向共和黨議員拋出震撼性問題:"你們覺得解僱鮑威爾怎麼樣?"這場持續兩小時的激烈討論中,超過半數與會議員表態支持。政府高級官員描述稱,總統當時已"明顯傾向行動",甚至暗示"未來幾天會有大動作"。受此消息影響,美國股市一度重挫0.8%,金價一度短線拉升逾50美元/盎司。
總統的"危險遊戲"
面對記者追問時,特朗普周三(7月16日)卻上演戲劇性轉折:"我們不打算做任何事。"但緊接着的補充耐人尋味——"除非他因欺詐離職"。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後,隱藏着精心設計的政治施壓。知情人士分析,這實際上是特朗普慣用的"極限施壓"策略,通過製造不確定性來迫使美聯儲讓步。
在特朗普改口后,美國股市扭轉跌勢,金價也回吐了部分漲幅。
【深層矛盾:利率與權力的拉鋸戰】
降息要求的背後
特朗普對鮑威爾的不滿已持續數月,核心矛盾聚焦在4.3%的基準利率。白宮內部文件顯示,總統團隊希望短期內激進降息3個百分點,以縮減聯邦政府萬億級債務的利息支出。經濟學家警告,這種政治干預可能引發美元信用危機,但特朗普在競選集會上多次強調:"那些穿西裝的銀行家根本不懂實體經濟。"
"辦公樓醜聞"的政治算計
為尋找合法解僱理由,白宮突然翻出美聯儲七年前的辦公樓改造項目大做文章。該項目因石棉清理、土壤污染等意外狀況導致預算超支,如今被特朗普團隊渲染為"系統性腐敗"。法律專家指出,這明顯是在為"因故解職"製造借口——根據最高法院最新判例,政策分歧不能成為免職理由,但管理失職可以。
【權力博弈:各方的明槍暗箭】
內閣成員的"雙面表態"
財政部長貝森特的發言頗具玩味,他先是否認解僱計劃,又暗示"希望鮑威爾明年5月徹底離開"。這種看似矛盾的姿態被解讀為白宮"紅白臉"策略:既安撫市場情緒,又保持人事調整的威懾力。貝森特更將總統的抨擊比作"教練向裁判施壓",暴露了特朗普團隊的真實意圖。
紐約聯儲的沉默抵抗
面對媒體圍堵,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僅以"不予置評"應對,但強調"獨立的央行才能帶來更好結果"。這番克製表態被市場視為央行系統的無聲抗議。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別提到美元儲備貨幣地位"依然穩固",顯然是在對沖特朗普言論引發的匯率波動。
【歷史陰影與現實警示】
危險的先例
回顧1979年卡特總統撤換美聯儲主席米勒的舊事,當時20%的通脹率尚可作為理由。而當前美國CPI僅3.2%,若因政策分歧強行換人,將開創危險先例。前財政部官員匿名表示:"這就像在央行獨立性的大壩上鑿洞,最終會導致資本洪流決堤。"
市場的恐懼
華爾街交易大廳流傳着一份敏感分析報告:若鮑威爾被迫離職,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可能單日飆升50個基點。某頂級對沖基金經理透露:"客戶們已經在模擬1987年股災情景,雖然概率只有20%,但沒人敢賭。"
【總結】
這場風波遠未結束。特朗普放風考慮讓親信哈塞特接任,鮑威爾團隊則準備好法律反擊,雙方在"因故解職"的法律界定上必有一戰。正如美聯儲前理事所言:"這不是關於一棟老樓該花多少錢裝修,而是關乎美國還能否守住金融立國的根基。"隨着2026年主席換屆臨近,這場牽動3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的權力遊戲,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