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英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企業和市場信心低迷,通脹壓力和失業率雙雙抬頭。根據英國商會(BCC)發佈的調查數據,超過一半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提高價格,這將加劇通脹預期。BCC報告指出,55%的企業預計價格將上升,而勞動力成本是主要推動因素。同時,僅有20%的企業在過去三個月內增加了投資,而24%的企業選擇削減投資。企業資金流狀況也不容樂觀,僅24%的企業表示現金流有所增加,而30%的企業則出現了現金流下降。
企業面臨稅收壓力
導致企業普遍選擇提價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近期實施的稅收政策。政府宣布提高僱主繳納的國民保險稅(Nation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同時降低繳納門檻,大幅擴大稅收範圍。此外,國家生活工資(National Living Wage)也將上漲6.7%,超出通脹水平。根據政策研究中心(CPS)的分析,雇傭一名全職最低工資員工的成本將在2025年增加2367英鎊,總成本超過24800英鎊,其中超過5000英鎊需繳納稅款。這意味着,企業支付的最低工資支出中,有21.3%將以稅收形式上繳財政部,而去年這一比例為17.5%。
BCC總幹事謝凡·哈維蘭德(Shevaun Haviland)指出,企業普遍認為國民保險稅的上調「尤其具有破壞性」。許多企業已經減少了投資計劃,並預計未來幾個月將不得不進一步提高商品和服務價格。隨着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英國經濟中的通脹壓力可能進一步上升。
通脹與失業雙重壓力:價格的上漲和企業投資的減少對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制定構成了複雜挑戰。一方面,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要求央行保持高利率政策以抑制通脹;另一方面,企業因稅負和成本壓力裁員,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而失業率上升通常具有通縮效應,迫使央行降低利率。由此可見,英國央行可能在2025年面臨「滯脹」困局,即通脹與失業率同時上升的局面。
商業信心低迷與經濟增長停滯
BCC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企業對預算案后的稅收政策感到擔憂,總體商業信心已降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根據KPMG的分析,政府的預算措施可能帶來「更高且更持久的通脹」,因為企業會將稅收負擔轉嫁給消費者。此外,企業投資和現金流下降進一步削弱了經濟活力。政策研究中心警告,如果經濟增長令人失望,政府將面臨財政赤字顯著擴大的風險。
目前,英國經濟增長已經停滯。儘管2024年初經濟增速相對較高,但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已降至0.1%,而第四季度的月度GDP數據則顯示增長可能停滯在0%。如果這種趨勢持續,英國經濟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
債務成本上升與市場信心危機
政府的財政政策引發了金融市場對英國經濟的擔憂。英國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已經達到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甚至超過了此前被廣泛批評的特拉斯政府時期的水平。市場對英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嚴重不足,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回報以彌補風險。
前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安德魯·桑騰斯(Andrew Sentance)指出,「英國經濟危機正在逼近」。市場信心不足是當前財政大臣瑞秋·里夫斯(Rachel Reeves)面臨的最大問題。然而,面對這一問題,里夫斯選擇繼續推進擴張性財政政策,試圖通過擴大支出刺激經濟增長。分析師認為,儘管如此,這種做法可能進一步削弱市場信心,加劇英國的經濟困境。
利率政策與通脹預期
英國央行的利率政策成為當前經濟環境中的核心變量。為了應對通脹壓力,央行可能不得不將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然而,高利率將增加企業和消費者的融資成本,進一步壓制經濟活動。在此背景下,企業普遍反映投資意願下降。根據BCC調查數據,只有20%的企業在過去三個月內增加了投資,這表明高利率環境對投資活動產生了明顯抑制作用。
此外,KPMG的報告指出,稅收負擔的增加將進一步推高通脹水平。面對通脹壓力,英國央行可能採取逐步加息的方式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然而,如果企業因高成本而大規模裁員,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央行可能需要在未來數月內被迫降息。央行如何在這兩種矛盾的經濟力量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影響未來經濟走勢的關鍵。
英鎊走勢與外匯市場:在外匯市場方面,英國經濟的疲軟表現可能對英鎊匯率產生負面影響。隨着市場對英國經濟信心的下降,英鎊可能面臨進一步貶值的壓力。10年期英國政府債券收益率飆升也表明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擔憂情緒正在加劇。與此同時,國際投資者對英國市場的風險溢價需求增加可能進一步打壓英鎊走勢。
總結
分析師認為,英國經濟在2025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成本和稅收壓力推高了通脹預期,而經濟增長的停滯使得企業投資和市場信心顯著下降。高通脹與高失業率的雙重挑戰使英國央行在貨幣政策制定上進退維谷。與此同時,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未能有效提振經濟增長,反而引發市場對債務水平的擔憂;
未來,英國經濟的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央行能否通過協調的政策應對通脹和增長困局。如果政策未能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英國可能面臨更深層次的經濟危機,這將對企業和消費者造成更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