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4月24日),韓美首輪貿易談判即將正式拉開帷幕。這場被外界視為「關稅攻防戰」的關鍵會談,不僅關乎韓國556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的命運,更暗藏三大博弈焦點——關稅調整、造船業合作與能源採購捆綁。面對美國高舉的25%關稅大棒,韓國能否憑藉「世界第二大造船國」的獨特優勢,在政治動蕩的特殊時期爭取到有利條件?
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間隙,韓國企劃財政部長官崔相穆和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安德根將於北京時間18:00與美國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會面,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
關稅戰火燒向韓國
作為特朗普政府首批啟動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韓國正面臨25%對等關稅的嚴峻威脅。數據顯示,2024年韓國對美貿易順差飆升至55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2019年激增近5倍。這一龐大的順差規模,使得韓國長期被白宮列為「重點關照對象」。
造船業成韓國關鍵籌碼
在談判桌上,造船業合作將成為韓國的核心談判武器。韓國官員多次強調,這是他們手中「非常重要的牌」。作為全球第二大造船強國,韓國在該領域的優勢讓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重視。此前,美方已明確表達在造船領域尋求合作的意願,而韓國能否藉此換取關稅豁免,將成為本次談判的最大看點之一。
能源與防務問題暗藏玄機
除了關稅和造船業,能源採購和防務費用分攤也被列入談判議程。美國可能要求韓國加大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的採購力度,同時,駐韓美軍費用問題也可能成為美方施壓的籌碼之一。這些附加條件無疑增加了談判的複雜性,使得韓國在爭取關稅優惠的同時,不得不權衡其他領域的讓步空間。
政治動蕩增添談判變數
當前,韓國正經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前總統尹錫悅被彈劾下台後,6月即將舉行總統大選,代理總統韓德洙的臨時政府被普遍認為難以做出長期承諾。分析人士指出,實質性談判進展可能要等到大選塵埃落定之後。但若韓德洙能在本次談判中為韓國爭取到關稅豁免,其競選總統的政治資本將大幅提升。
總結
美國韓國經濟研究所專家預測,本次談判可能僅僅是美韓貿易博弈的開端,甚至不排除演變為美韓自貿協定全面修訂的可能性。面對90天關稅暫停期的緊迫時限,韓國既要應對來自盟友的競爭壓力,又需在政治真空期穩住自身利益。而韓國手中緊握的造船業王牌,或許將成為這場貿易博弈的最大變數。這場談判的最終走向,不僅關乎兩國的經濟關係,更可能影響未來東亞乃至全球的貿易格局。
若談判進展不順,市場可能擔憂韓國出口受關稅打擊,韓元(KRW)短期承壓。另外,韓國大選前的政策真空期可能削弱投資者信心,導致外資流出,也加劇韓元貶值壓力。但若談判取得突破(如關稅豁免),韓元中長期仍有望企穩回升。
美元兌韓元4月9日最高曾觸及1487.30,為2009年以來新高,跟隨美元大跌,上周曾回落至1411.39附近,為近五個半月新低,近幾個交易日震蕩運行。
北京時間14:33,美元兌韓元現報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