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9月26日),北京時間20:30,美國商務部公布的8月PCE通脹數據顯示,整體PCE指數年率升至2.7%,核心PCE年率持穩於2.9%,兩者均符合市場預期。與此同時,消費者支出環比增長0.6%,超出預期的0.5%。這一組合拳在美聯儲上周剛剛重啟寬鬆周期、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4.00%-4.25%區間后落地,迅速點燃市場對進一步降息路徑的確認信號。
進入第三季度尾聲,美股延續了本周的韌性,納指和標普500指數在數據出爐前已累計反彈逾1.5%,而債市和匯市則在避險情緒與風險偏好間搖擺,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逼近4.2%的關鍵位。全球視野下,俄烏局勢的持續不確定性疊加地緣風險,推升了能源價格的波動,但美股內部邏輯仍錨定於本土消費與通脹的微妙平衡——高收入家庭的財富效應支撐支出,而低收入群體的壓力則悄然積聚,考驗着美聯儲的「軟着陸」敘事。
市場反應
現貨黃金在數據閃現的瞬間沖高約7美元,最高探至3756.50美元/盎司,但僅維持數分鐘即回落,抹平所有漲幅,回歸3749美元關口;美元指數同樣經歷驚魂一跳,下探10點至98.2850,但迅即反彈,收復失地並站穩98.50上方。
數據公布伊始,市場反應如潮水般涌動,卻迅速回歸理性。美股指數期貨在東部時間8:32(北京時間20:32)即刻拉升,道指E-mini合約跳漲201點,漲幅0.43%;標普500 E-mini上漲20.75點,0.31%;納指100 E-mini攀升69點,0.28%。這一波即時脈衝並非孤立,而是對in-line數據的本能擁抱——公布前,交易員們已在盤中反覆權衡核心PCE是否會突破3%的「粘性閾值」,若超預期,將直接澆滅11月降息的概率(當時芝加哥聯儲模型隱含約85%的降息幾率)。結果呢?數據精準貼合共識,股市借勢上攻,納指期貨一度觸及年內高點附近,科技股權重板塊領漲,反映出投資者對企業盈利韌性的短期樂觀。
債市則呈現分化:10年期美債收益率應聲下挫1.4個基點,短暫跌破4.15%,凸顯對寬鬆預期的定價強化;兩年期收益率卻逆勢上揚1.6個基點,暗示短期資金面仍存緊俏跡象,或許源於消費數據超預期的「意外驚喜」。
從美聯儲降息預期的錨定來看,這次PCE的「中規中矩」如同一劑穩定劑,鞏固了市場對年底前至少兩次25基點降息的共識。公布前,交易圈內流傳的觀點多聚焦于通脹下行速度——部分知名機構模型顯示,3個月年化核心PCE已趨近2.4%,遠低於年同比的2.9%,這意味着YoY數字在某種程度上「高估了熱度」,更像是統計噪聲而非趨勢信號。
機構與散戶的解讀和情緒變化
數據落地后,這種解讀迅速發酵,一家專註宏觀策略的分析團隊在指出:「年化3個月核心PCE接近2.4%,年同比數字低估了冷卻進程。」這與公布前的預期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市場定價中隱含了對「意外上行」的10%-15%尾部風險,若核心PCE破3%,將直接推升12月降息概率至50%以下;如今,in-line結果反倒強化了美聯儲的「漸進式」路徑,芝加哥聯儲的隔夜指數掉期曲線顯示,11月降息概率回升至88%,年底聯邦基金利率中值預期下移至3.75%-4.00%。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本周的表態進一步佐證:「短期通脹風險偏向上行,就業風險偏向下行——這是一種棘手的局面。」交易者們從中讀出,聯儲正權衡「通脹粘性」與「勞動力市場冷卻」間的張力,PCE的穩健讀數為下次會議留足了操作空間,避免了「過早收緊」的尷尬。
市場走勢的影響層面,消費支出的超預期增長成為另一焦點,0.6%的環比增速不僅超出0.5%的共識,還延續了7月的0.5%勢頭,驅動因素直指高收入家庭的財富效應:第二季度美國家庭財富飆升至創紀錄的176.3萬億美元,股市與房價的雙輪驅動讓這一群體支出意願高漲,間接支撐了GDP第三季度增長預估的2.5%中樞。然而,這也暴露了分層風險——低收入家庭在價格壓力下掙扎,未來聯邦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的削減或進一步放大裂痕。
一位首席美股經濟學家指出:「支出集中於高收入群體,消費增長的風險更多鎖定在財富驅動因素上——股市和房價的上漲放大效應,但一旦它們動搖,負面衝擊將更猛烈。」一家期權策略機構認為:「核心通脹穩於2.9%,聯儲寬鬆路徑不變;對期權交易者而言,低IV將持續,除非催化劑點燃波動,耐心與選擇性是關鍵。」這反映出專業交易者的視角:數據雖利好,但缺乏「驚喜」來驅動大行情,短期走勢更像是「爬坡式」反彈,而非突破性上漲。
機構與散戶的解讀碰撞出火花,放大着市場情緒的多元面。機構側重數據背後的細微信號,一家貴金屬分析賬號直言:「這是聯儲最青睞的通脹指標,因為它最能低估真實壓力。」這與另一宏觀實驗室的觀點呼應,後者強調年化讀數的「冷卻敘事」,認為符合預期的結果將維持債市曲線扁平化,避免收益率曲線陡峭化的風險。
散戶交易者則更情緒化,他們在數據閃現后迅速湧入討論區,「散戶交易者認為,股票在精確預期下的上漲簡直是平行宇宙的邏輯」,一種調侃中夾雜着對「預期管理」的不滿。另一派散戶直指「專家陣營亂了套」:通脹溫和卻粘性十足,經濟運行平穩,但聯儲資金利率的作用在於錨定物價,即便政府支出如「醉酒水手般失控」。這些聲音對比公布前的市場氛圍——那時,市場充斥着對「通脹反彈」的擔憂,散戶多押注避險資產如黃金——如今轉為對股市韌性的認可,卻不乏對「粘性通脹」長期隱患的警惕。總體而言,即時反饋如一面情緒鏡子:機構錨定宏觀路徑,散戶捕捉微觀痛點,二者交織強化了「短期利好、長期審慎」的共識。
展望未來,美聯儲的下一步棋局更值得深挖——鮑威爾「通脹上行、就業下行」的警示並非空談,10月會議或維持觀望,但11月降息的「漸進」概率已固化至九成以上。債市曲線扁平化將成主線,10年期收益率或在4.0%-4.2%區間盤整,短期資金緊俏感或推升兩年期至4.5%附近。
全球聯動下,俄烏局勢的能源溢價若不惡化,美股的「軟着陸」敘事仍有空間,但交易者須留意財富效應的雙刃劍:股市若續漲,消費將獲支撐;反之,放緩風險將直擊低收入群體,放大衰退尾部概率。總體邏輯自洽——短期借數據利好反彈,長線則需美聯儲的「數據依賴」來化解粘性通脹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