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周一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高盛已將2026年12月的黃金價格預期從每盎司4300美元上調至每盎司4900美元。這家投資銀行預計,黃金價格的額外漲幅將由西方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強勁資金流入,以及各國央行持續的購金行為共同推動。
高盛分析師稱:「我們認為,經上調后的黃金價格預期,其風險整體仍偏向上行。這是因為私人部門向規模相對較小的黃金市場進行多元化配置,可能會使ETF持倉量超過我們基於利率推算的預期水平。」高盛表示,預計到2026年第二季度,美聯儲將降息100個基點,屆時西方ETF的黃金持倉量將隨之上升。
高盛還預測,2025年各國央行的黃金月均購買量將為80噸,2026年為70噸。報告指出,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很可能會繼續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增加黃金持有量。
受各國央行強勁購金、黃金ETF需求上升、美元走弱,以及零售投資者為對沖貿易和地緣政治風險而加大黃金配置等因素推動,現貨黃金價格今年以來已上漲52%。
分析師表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波動性較大的投機性持倉總體保持穩定。在9月份持倉量大幅增加后,目前西方ETF的持倉水平已完全達到我們基於美國利率推算的預期,這表明近期ETF的強勁表現並非過度上漲。」
10月1日,由分析師莉娜·托馬斯(Lina Thomas)牽頭的高盛研究團隊曾表示,到2026年年中,黃金價格將再上漲6%。關鍵買家群體的新增需求將推動這一貴金屬價格創下歷史新高。
他們指出,這一新預期的背後,是「各國央行強勁的結構性需求,以及美聯儲的寬鬆政策(這將對黃金ETF需求形成支撐)」。
黃金買家群體分析
分析師將黃金買家分為兩大群體。
堅定買家(Convictionbuyers):這類買家會基於對經濟的判斷或風險對沖需求,持續購買黃金,不受金價波動影響。
主要包括各國央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及投機者。
他們基於特定投資邏輯的資金流向,決定了黃金的價格走向。
分析師指出,「一個經驗法則是,這類堅定買家每凈買入100噸黃金,金價就會上漲1.7%。」
機會型買家(Opportunisticbuyers):包括新興市場的家庭投資者,他們僅在認為金價處於合理水平時才入市。
分析師表示,「在金價下跌時,他們可能為金價提供支撐;在金價上漲時,則可能形成阻力。」
各國央行購金與市場投機動態
根據高盛研究團隊對各國央行行為的即時預測,7月份各國央行的黃金購買量低於2025年的月均水平。報告稱:「今年以來,各國央行月均購金64噸,低於高盛研究團隊預測的月均80噸。」
托馬斯表示:「這符合季節性規律。各國央行的購金活動往往在夏季放緩,從9月份開始重新加速。但這種季節性模式並未改變我們對各國央行購金趨勢的整體看法。」
報告還指出:「與此同時,對沖基金等大型投資者在衍生品市場的投機性持倉,顯示出對黃金的強烈看漲情緒。」「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的期貨和期權市場,黃金凈多頭頭寸處於2014年以來的73%分位水平。這表明投機者正不斷增加多頭頭寸,押注金價將上漲。」
黃金價格前景與資產配置建議
高盛研究團隊當時表示,金價超過分析師所預測的4000美元/盎司的可能性,高於低於這一水平的可能性。不過,托馬斯指出,看漲黃金的多頭頭寸增加(即押注金價上漲的頭寸)「加大了短期回調的風險」,因為隨着時間推移,投機者的黃金凈持倉往往會向均值回歸。
9月26日,高盛研究團隊建議投資者通過黃金等大宗商品進行資產多元化配置,以應對金融市場中意外出現的尾部風險。
報告指出:「股票-債券組合在兩種情況下,難以有效抵禦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脹高企的風險。第一種是全球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時(例如市場質疑央行控制通脹的能力);第二種是經濟遭遇供給衝擊時(例如能源供應突然中斷)。例如,上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大幅增加支出,央行公信力下降,推高了通脹,金價也隨之大幅上漲。」
托馬斯在報告中寫道:「當時,投資者為在現有體系之外尋找價值標的,紛紛湧入黃金市場,推動金價飆升。」
2022年俄羅斯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時,大宗商品是少數實現通脹調整后正收益的資產類別之一。高盛研究團隊指出,在任何一個12個月周期內,若股票和債券均出現實際負回報,那麼大宗商品或黃金中至少有一類資產能實現正收益。
大宗商品還能為投資組合對沖貿易波動風險。托馬斯指出,大宗商品供應正變得越來越集中,各國也在將對資源的控制權用作地緣政治槓桿。
托馬斯表示:「將大宗商品用作地緣政治槓桿的情況日益增多,這可能會進一步增強大宗商品在投資組合中的多元化配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