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BMD)棕櫚油主力合約FCPOc3周三(8月13日)收報4435林吉特/噸,單日漲幅0.75%,實現四連陽。技術面顯示,價格已突破布林通道中軌(4282林吉特),MACD柱狀圖收窄至9.39,RSI(14)升至66.26,短期動能偏強。本輪上漲的直接驅動力來自中國對加拿大菜籽加征反傾銷稅的政策衝擊,連帶推動大連商品交易所豆油(DBYcv1)與棕櫚油(DCPcv1)合約分別上漲1.49%和1.4%。
政策衝擊重塑油脂貿易格局
北京時間8月12日,中國商務部公告對原產於加拿大的進口油菜籽反傾銷調查初裁,商務部在調查中發現加拿大存在大量農業補貼政策,認定其存在特殊市場情形。對加拿大進口菜籽實施75.8%的臨時反傾銷稅,政策將於8月14日生效。孟買Sunvin Group研究主管Anilkumar Bagani指出:"中國菜籽油期貨今日飆升,直接拉動棕櫚油和豆油跟漲。這一政策可能導致中國買家轉向東南亞棕櫚油以填補缺口。"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已上調9月毛棕櫚油參考價,出口關稅稅率隨之升至10%,進一步收緊供應預期。
跨市場聯動與替代效應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豆油價格僅微漲0.28%,與大連市場的強勢形成反差。這種分化反映出區域基本面的差異:中國油脂庫存處於季節性低位,而北美新作大豆壓榨量尚未充分釋放。印度市場則呈現另一番景象——六家貿易商數據顯示,2024/25年度該國豆油進口量預計同比激增60%,創歷史新高;而棕櫚油進口量可能下滑13.5%至780萬噸,為五年最低水平。這印證了當前價差下,豆油對棕櫚油的替代效應正在南亞市場深化。
匯率與政策變量擾動
林吉特兌美元匯率今日升值0.54%,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馬來西亞棕櫚油的出口價格競爭力。不過,行業人士認為,中國政策的突發性影響短期內仍佔主導。某新加坡跨國貿易商補充道:"若加拿大菜籽進口成本持續高企,中國四季度棕櫚油採購量可能環比提升8%-10%,但需警惕印尼增產對價格的壓制。"
機構觀點聚焦
Sunvin Group:Bagani強調"中國菜籽油進口成本跳升將重塑油脂消費結構,棕櫚油性價比優勢在華南地區可能重新凸顯"。
知名機構調研報告:馬來西亞9月出口稅上調或抑制短期買興,但中國需求增量有望部分抵消這一影響。
印度煉油協會:初步數據顯示,7月印度棕櫚油進口同比下滑21%,印證了豆油替代趨勢的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