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外資以創紀錄速度拋售美國股票和債券,引發市場對「美國資產吸引力下降」的擔憂。然而,單月數據是否預示長期趨勢?目前市場分歧明顯,未來資金流向將成為關鍵觀察點。
1月外資拋售創紀錄,美股表現疲軟
美國財政部(TIC)數據顯示,1月外國央行凈拋售美股280億美元,創歷史最快速度;私營部門凈拋售各類美國資產748億美元,創一年新高。這一資金外流部分解釋了美股年初的疲軟表現,其漲幅落後全球股市近15個百分點。
短期波動or長期趨勢?關鍵看持續性
儘管1月數據驚人,但單月拋售未必代表趨勢逆轉。過去三年,外資年均凈流入超1萬億美元(2022年1.6萬億、2023年6,680億、2024年9,800億)。高盛預計,2024年外資仍將凈買入美股約3,000億美元,因美元走弱、估值回調及市場流動性優勢仍在。
多空博弈:美國資產的吸引力是否減弱?
看多理由:渣打銀行指出,美國在稅收、金融靈活性及創新環境上的優勢仍具吸引力,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資金流入趨勢。
看空風險:估值過高、市場集中度問題、中國AI崛起(如DeepSeek)、德國財政政策轉向及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均可能促使外資持續撤離。
總結:
1月的「外資大撤退」雖引發警惕,但尚不足以斷言「美國資產神話終結」。未來幾個月的數據至關重要——若拋售持續,可能標誌全球資本配置的結構性轉變;若資金迴流,則證明1月僅是短期調整。投資者需密切關注2-3月TIC報告,以判斷這場「資本遷徙」是暫時寒流,還是真正的風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