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道瓊斯通訊社,在美國腹地的艾奧瓦州達文波特,一場由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的貿易戰正深刻重塑當地經濟版圖。這個以製造業和農業為支柱的「四城地區」(實際涵蓋五座城市),因高度依賴全球貿易而被捲入風暴中心。企業被迫在動蕩中求生,有的借勢崛起,有的艱難轉型,而這場博弈的結局,或將決定美國「鐵鏽帶」的未來命運。
製造業的冰與火之歌
作為地區經濟引擎的迪爾公司(Deere),業績已因農業設備需求疲軟和關稅衝擊大幅下滑——最近季度利潤暴跌50%,並啟動裁員。但並非所有企業都在被動挨打:金屬加工企業Bowe Machine憑藉六個月原材料庫存搶佔市場份額,其運營副總裁Jon Gentry直言:「我能經受住這場風暴。」而百年化工設備商Parr Instrument卻因歐洲鋼材關稅,被迫為政府實驗室項目多付4萬美元「冤枉稅」,其CEO諷刺道:「這是政府在對自己徵稅。」
農業的痛苦轉型
墨西哥報復性關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當地奶農John Maxwell加速轉向高附加值奶酪生產,開發煙熏威士忌切達乾酪等新品,坦言「轉型就是出去賣更多奶酪」。大豆種植戶Robb Ewoldt雖支持特朗普,卻也不得不承認:「關稅從來不是好事,儘管疫情前它們看似有效。」經濟學家Bill Polley的數據揭示殘酷現實:2019年首輪關稅後,地區出口額驟降10%。
政治信仰與商業現實的撕裂
這個傳統民主黨票倉在2024年倒向共和黨,反映出對「貿易公平」的期待。但商界領袖們很快發現,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比想象中更棘手。Parr Instrument的CEO雖投票支持特朗普,卻痛斥亞洲競爭對手「竊取設計仿造產品」;而迪爾公司曾因轉移生產線至墨西哥遭特朗普抨擊,如今正動用全球供應鏈緩解關稅衝擊。支持與抱怨交織,凸顯政策落地后的複雜生態。
生存,還是毀滅?
四城地區的困境宛如美國經濟的微觀鏡像:一邊是「美國優先」口號下本土企業的短暫狂歡,另一邊則是全球化產業鏈斷裂帶來的持久陣痛。當貨運列車依舊在密西西比河畔鳴笛,這裏的勞動者們正在用最樸素的方式作答——有人囤貨博弈,有人創新求變,有人被迫離場。這場腹地突圍戰或許沒有贏家,但它無疑為全球貿易戰寫下了最鮮活的註腳。
美元短期內或受益於"亂世避險"屬性,但若貿易戰持續,美國經濟"內傷"顯現(如四城地區製造業萎縮),疊加全球去美元化趨勢,中長期下行風險顯著。這場腹地企業的生存戰,或許正是美元霸權鬆動的早期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