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計劃自8月1日起對加拿大、歐盟、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加征關稅,稅率最高達50%,除非在截止日期前達成貿易協議。此舉可能推高咖啡、家電等商品價格,預計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2400美元。中國未被納入本輪加征清單,但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仍面臨高關稅,且8月12日到期的24%「對等關稅」存不確定性。當前美國關稅政策呈現「整體緩和、局部施壓」特點,未來可能受大選政治、通脹壓力及國際談判影響而調整。企業需關注潛在波動,尤其是高科技等戰略領域的貿易博弈。
8月1日關稅政策核心內容
適用範圍:將對數十個國家加征關稅,包括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以及柬埔寨、孟加拉國等較小貿易夥伴。
稅率水平:各國稅率不同,巴西最高達50%,加拿大35%,歐盟和墨西哥30%,日本和韓國25%,柬埔寨36%,孟加拉國35%。
生效條件:若相關國家在8月1日前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關稅將於當日生效,其性質與4月曾實施后又推遲的「互惠關稅」類似。關稅截止日期具有不確定性,政府態度存在分歧: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8月1日為「硬性截止日期」,表示新關稅將如期生效,但允許之後繼續談判;財政部長貝森特則暗示可能為部分國家延長截止日期,最終取決於總統決定。
歷史先例:特朗普曾在4月推遲過類似關稅,因此此次存在延期可能性,但目前政府整體傾向於堅持截止日期。
關稅可能產生的影響及當前關稅現狀
對物價的影響:若關稅生效,咖啡、鞋子、家電、銅製品(涉及家居fixtures、電動汽車等)等商品價格可能上漲,預計美國家庭年均多支出2400美元,進口商通常會將部分稅負轉嫁給消費者。
當前關稅情況:特朗普近幾周下調了部分高關稅;美中貿易協議削減了雙方針鋒相對的關稅;美國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普遍徵收10%關稅(部分商品除外),對鋼鐵和鋁徵收50%關稅,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USMCA涵蓋產品除外),且汽車及零部件仍適用關稅。
對於中國:
當前關稅水平:經2025年5月中美協議調整后,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的平均關稅已從125%降至10%(基準稅率),僅部分領域保留疊加關稅,如半導體(35%)、新能源汽車(40%-50%)、鋼鐵和鋁(25%)等。
中國未被納入本輪8月1日關稅加征名單,現有10%基準關稅保持不變。但需注意,美國暫停的24%「對等關稅」將於8月12日到期,雖財長暗示可能延期,仍存在談判博弈空間。
潛在風險領域:
美國正針對半導體、藥品、關鍵礦產等開展「232調查」,不排除未來對這些領域加征關稅(如藥品可能升至 200%),但目前尚未實施。
總結: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呈現「針對性加征與局部緩和並存」的特點。
中美關稅整體已大幅降低,但局部領域的不確定性仍需關注。企業需密切跟蹤美國貿易調查進展及中美磋商動態,應對潛在波動。
中美已建立定期磋商機制,整體關稅水平可能隨談判推進進一步降低,但戰略領域(如高科技)的博弈仍可能加劇。
美國國內也存在壓力,通脹和企業成本上升迫使政府緩和關稅,而大選周期可能促使特朗普通過「保護主義」姿態爭取支持,政策存在靈活性。全球供應鏈也會調整,若中國在關鍵產業的出口份額被替代,可能削弱談判籌碼,間接影響關稅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