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前景顯得岌岌可危,本周公布的數據可能顯示上月CPI環比上漲約0.3%,這可能推動年率升至2.9%左右。甚至有市場分析認為年率可能觸及3%。
通脹回升似乎與食品和能源成本上漲有關,有預測甚至指出汽油價格月環比飆升2%,因此通脹壓力持續存在,消費者在結賬時很可能感受到明顯的價格上漲。
聚焦CPI
真正的爭論焦點在於核心CPI數據——即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的指標。
分析界目前存在兩種預測路徑:一方認為將出現0.3%的月環比漲幅,使年率維持在3.1%附近;另一方更為謹慎的預測群體則預期會出現0.4%的躍升——這將是自一月份以來最大漲幅,也是近兩年間的第二高漲幅。0.3%與0.4%之間的微小差距絕非數字遊戲,它可能徹底改變市場對通脹走勢的解讀。
若增長0.3%,雖仍可被稱為「具有粘性」,但可能意味着物價正經歷曲折而緩慢的下降通道;而0.4%的漲幅則明確釋放出通脹回升信號,將動搖「通脹終於得到控制」的市場共識。
通脹警報升級
通脹上升似乎普遍分佈於多種商品類別,而非局限於個別領域。核心商品價格反彈可能推動月度環比增長約0.25%,這將使年率升至2023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推動力可能來自新車、服裝、運動裝備乃至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品類。
與此同時,市場期待的服務業通脹放緩似乎正在落空。預測顯示8月核心服務業價格可能環比上漲約0.30%,其中旅遊相關服務——尤其是酒店費用——預計將出現1.0%左右的強勁攀升。商品與服務領域的普遍走強表明,價格壓力不再局限於特定行業,而可能更深植根于整體經濟之中。
儘管勞動力市場仍是當前政策討論的焦點,決策者必將密切關注這些通脹趨勢。
美聯儲的政策困局:前路坎坷
美聯儲的前行之路預計將充滿顛簸。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勞動力市場狀況惡化以及政治戲劇性事件,將使美聯儲在2025年剩餘時間里持續處於輿論中心。
就目前而言,勞動力市場仍是關注核心,但若隨着關稅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通脹開始重新攀升,則到今年晚些時候,通脹問題可能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對美元及降息預期的潛在影響
CPI報告公布后,主要通過兩個渠道推動美元走勢:其一,利率差異——即美債收益率與其他國家債券收益率的差距,這決定了資本流動方向;其二,市場對美聯儲政策的預期——即投資者對加息或降息概率的評估,這種預期會改變利率差異。當CPI數據改變市場對美聯儲行動的預判時,也會改變美國資產的吸引力,從而推升或打壓美元。
若CPI數據呈現「火熱」狀態(例如核心CPI達0.4%或更高),則暗示通脹依然頑固,這可能迫使美聯儲維持緊縮政策甚至加大力度。市場將增持美元頭寸,美債收益率攀升,美元指數(DXY)通常隨之走強。與此同時,股票市場可能因融資成本上升而承壓。
反之,「溫和」的CPI(核心CPI≤0.3%)表明物價增長正在放緩。市場可能轉向鴿派預期,認為美聯儲將暫停加息或提前降息。收益率預期下降使美元吸引力減弱,通常導致美元走低。美債收益率傾向下行,而風險資產(如股票)可能因流動性預期改善而獲得提振。
簡而言之,美元走勢遵循「CPI數據→預期修正→利率重估→匯率調整」的傳導鏈條。
基於上述邏輯的可能情景:
火熱CPI(核心≥0.4%):美元兌其他貨幣走強(DXY上漲);美債收益率上升;股市可能承壓。
溫和/中性CPI(核心≤0.3%):美元可能遭拋售;美債收益率下降;股市或迎來反彈。
若CPI數據完全符合預期(核心CPI恰為0.3%),市場有時會上演「買預期賣事實」的操作。若投資者已提前消化鷹派預期,符合共識的數據反而可能引發美元的技術性回調,這揭示了為何實際數據與市場共識的偏差程度至關重要。
在當前環境下,市場已預期通脹將小幅回升,這意味着若實際數據意外疲軟,市場可能立即將9月17日降息50個基點的概率重新定價,從而導致美元短期拋售,但這種走勢難以持續,待數據被完全消化後市場情緒往往趨於平復。
美國股市近期持續上漲后已積累顯著吸引力。無論CPI數據表現如何,預計美股的波動幅度都將超越其他資產類別——若數據積極可能強化風險偏好,若數據消極則可能引發獲利了結潮,形成雙向高波動格局。
(美元指數日線圖,來源:易匯通)
北京時間10:47,美元指數現報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