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商務部宣佈,自今年8月1日起,將對兩種重要的戰略金屬——鎵和鍺實施出口管制。這也是我國反對歐美科技霸權的重要舉措,這是美西方升級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打壓以來,“中方第二個、也是更大的反制措施”。這項舉措主要針對美國、荷蘭等國,主要是因為歐美在半導體領域進一步加強了對我國的封鎖,適時的反擊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是大國的自信,更是大國的底氣。
瞭解稀有的鎵和鍺
鎵和鍺都是稀有金屬,都是新興的戰略礦產,鎵被稱為電子工業的脊樑,多用於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行業。鍺是優良的天然半導體,在光通訊、太陽能、光學等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直到上個世紀 60 年代之前鍺在半導體中還占主要地位。鎵和鍺都屬於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是“關鍵”的50種礦物之列。
中國是鎵和鍺的重要儲量國和供應國,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鎵在全球的儲量約為27.93萬噸,中國的儲量約占全球的68%,大約19萬噸,美國僅為0.45萬噸,中國的產量約占全球的96%以上,鍺的情況也大致類似,中國供給了全世界約71%的鍺產量。可以說中國壟斷了全世界鎵和鍺的供應鏈,稀土被稱為工業的味精,缺少了這些味精,世界的半導體行業就做不出美味的產品。
下一代半導體的命門
美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公司表示,將努力把對客戶的影響降至最低。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表示,將觀察中國如何實施鍺和鎵的出口限制計畫。荷蘭政府宣稱,歐盟必須對中國有關鎵、鍺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做出回應。美日荷皆是半導體領域的重要玩家,美國是世界最大光刻機生產廠商阿斯麥的實際控制人,日本在DUV、EUV等領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控制鎵和鍺的出口已經讓歐美日感到不安,對其現在和下一代半導體產品都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
鎵是新型半導體重要原材料,用於製造半導體氮化鎵、砷化鎵、磷化鎵,以及作為鍺半導體摻雜元素,其中氮化鎵屬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目前全球半導體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鍺是第一代電晶體材料,特別在光通信領域更是不可或缺。二者皆關下一代半導體,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我國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並且與國外的技術差距並不大,甚至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若實現彎道超車,美國能拿捏我國的領域便減少一項,依靠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我國完全可能將晶片等高利潤行業平民化,屆時對歐美的高端製造業將是致命打擊。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科技封鎖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晶片領域,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實施極端打壓,試圖切斷中國的供應鏈,日本在5 月底宣佈對23種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進行出口限制,7月23 日起正式實行。荷蘭作為全球最大的光刻機生產國6月30日宣佈,進一步收緊光刻機出口政策,高端 DUV 光刻機9月1日起將限制向中國出口。所以中國必須在關於半導體原材料領域做出回擊,也算是這場晶片大戰中的一張王牌,因為中國在這一領域也是無可替代,中國擁有完整的稀有金屬產業鏈,其他國家在短期內達到同等水準基本不可能,短期內做到替代更是天方夜譚。
禁止出口背後的大國博弈
我們已經瞭解了鎵和鍺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反制措施的背景,禁止出口只是表像,背後是大國的博弈,和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堅定信念和縮影。歐美國家對我國的高科技封鎖,就是想把我國停留在低端行業裏,用血和汗賺取低廉的利潤,對我國而言,傳統的製造業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必須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大國”向“智造業強國”轉型,科技含量高、利潤豐厚的高端製造業是我國的最終追求方向,半導體領域是重中之重,我國每年晶片進口超過4000億美元,目前我國晶片相關企業超17萬家,科創板、創業板上市的晶片企業有135家,合計市值約為3萬億元,正在由低端向高端邁進,比如華為等一些企業完全具備和國際巨頭扳手腕的實力,而這必然會動歐美國家的乳酪。
我國加強鎵和鍺的出口管制,勢必會對美國等在半導體領域有很大影響,相當於是卡住了這些國家的脖子,隨著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未來世界對鎵和鍺等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為獲得資源,國外相關企業可能不得不來華建廠,進而帶動世界頂尖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這樣我國就基本掌握了整條產業鏈。
所以,加強鎵和鍺的出口是中國和傳統大國在產業鏈上的博弈,是新興國家對傳統強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挑戰,更事關我國產業轉型能否成功,雖有挑戰,但光明就在前方。
【重要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由第三方合作平臺智庫提供,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自主交易及防詐提示:交易潛在風險,操作必須謹慎。確保交易自主,時刻妥善保管賬號及密碼,杜絕第三方操作。 了解更多